泥土为纸写担当
秋分时节,安乡县安障乡的连片晚稻绿中透黄,稻穗低垂。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穿行于田埂上,他时而弯腰察看稻穗的饱满度,时而与身旁的农民交谈。他就是刚荣获2025年“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的安障乡党委委员、宣统委员高登科。
“土地是最诚实的伙伴,你付出多少汗水,它就回报多少收成。秋分看稻,就是检验我们一年工作的最好答卷。”高登科拾起一株沉甸甸的稻穗,指尖轻捻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这位1980年出生的乡镇干部,在基层扎根25年,党龄21载。乡亲们都说:“高委员的办公室不在政府楼,而在这片正待丰收的稻田里。”
田野里的“双季稻领航人”
农时就是命令,田间就是战场。晨曦微露,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中,高登科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蜿蜒的田埂上;烈日当空,他协调水源、检修设备,身上的衣衫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;秋收时节,金色的稻浪翻滚,他四处奔忙,协调农机、保障运输,只为颗粒归仓。他深知“粮食安全”这4个字的千钧之重,更是将提升粮食产能视为头等大事。
安障乡水田面积有限,如何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做出更大的文章?高登科磨破了鞋底,说干了嘴皮,更费尽了心思。他锐意创新,推动成立全乡性的农业合作联社,探索出“联社 大户 散户”的“五个统一”(统一品种、统一采购、统一作业、统一管理、统一销售)新模式。
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。起初,许多散户农民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。但高登科没有退缩。他带领农技团队,踏破了乡亲家的门槛,开设了一场场屋场会、技术培训会,请来专家传授“水稻经”。他还积极协调引进优质高产的稻种,大力推广绿色防控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像医生一样为土地开出精准的“营养处方”。他的务实和真诚,渐渐打消大家的疑虑。
2025年,安障乡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1500亩,推广率跃升至60.5%。
高标准农田的“硬核推手”
“地平整、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——这是高登科心中描绘了无数遍的高标准农田图景,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。他知道,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,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。
从项目规划伊始,他就一头扎了进去。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办公室。他拿着图纸,一步步丈量土地,勘察地形土壤,他的脚印覆盖了规划区的每一个角落。“这里的渠要再加深一点,那边的路要拓宽,方便农机掉头。”他的建议总是具体而实际。
项目建设过程中,难题和矛盾层出不穷。有时是施工遇阻,有时是群众不理解。他的手机成了“热线”,他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
有一次,两条田埂的归属纠纷差点让沟渠修建停工。双方村民争执不下。高登科没有简单粗暴地命令,而是把双方请到田间,把国家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。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,最终也融化了村民心头的坚冰。
2024年至2025年,安障乡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,全部种上了双季稻。看着汩汩清流畅通无阻地流入田间,大型收割机在宽阔的田道上驰骋,高登科觉得,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。
乡村振兴的“贴心人”
高登科的眼光,从不只停留在粮食产量上。他深知,乡村振兴既要“塑形”,更要“铸魂”。作为宣统委员,他巧妙地将本职工作与农业分管工作相结合。
为了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,他巧做“稻 ”文章,积极引进蔬菜企业,大力推广“稻稻菜”模式,向宝贵的冬闲田要效益。2024年,安障乡冬季蔬菜种植面积达2700亩,周边农户户均增收约1000元。
他也重视乡村文化的滋养。节庆时,他组织大家唱地方戏、办晚会,让欢声笑语回荡在乡村夜空;农闲时,他请来专家办讲座,讲农业技术,也讲健康知识;他推动村史馆建设,让悠悠乡愁有了寄托。这些活动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村民的心田,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和凝聚力。村民都说:“高委员不仅带我们种好田,还带我们玩得好、活得有精神!”
十余年风雨兼程,青涩小伙变成了扎根基层的骨干。高登科像一头老黄牛,默默耕耘着脚下的土地,带领着安障乡的乡亲们,让粮仓更满、乡村更美、日子更甜。他的初心,如同田埂上最亮的灯,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路,也照亮了乡亲们的心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